415 两股敌人合流了!-《大清话事人》
第(2/3)页
萍乡安源煤矿,赫赫有名。
此地的焦煤就是工业的优质血液。
运输条件也不错,大约十几里的陆运后,就可以利用袁河——赣江——鄱阳湖——长江这么一条水运大循环。
理论上,萍乡的焦煤可以抵达江南任何一处工厂。
……
突然聊到煤矿,李郁顺口就问道:
“蜂窝煤的供需情况如何?”
王六立马答道:
“臣统计过,一户普通人家一年需消耗600到900块。煤炭署已经放开民间商人进入这个行业,每年秋季提前通知城中百姓囤积蜂窝煤。继遵旨优先供应冶金相关工业后,缺口依旧很大,或有4成。”
李郁沉默了一会:
“那就昭告吴国境内,即日起,乡村农户不再强制用煤,可以烧枯枝柴禾搭配蜂窝煤。但所有城池、市镇必须烧煤。另外,蜂窝煤售价每块加2文。”
“陛下圣明。”
江南地区早就取消了徭役,居住在城中的百姓明显游离于赋税体系之外。
商业和工业的繁荣让城中百姓收入普增,这是不争的事实。
商税收不到他们头上。
秋粮也收不到他们头上。
蜂窝煤加2文,并无不妥。
绍兴师爷出身的胡雪余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摸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可就差了一层纸,戳不破。
他望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
散会后,
李郁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问道:
“司马尚最近在做什么?”
工业大臣杜仁,忍不住笑了:
“陛下,此人最近颇为勤勉。据说做的不错。”
“一起去瞧瞧。”
警卫处备好马车、护卫队,御驾从道前街启程~
1队巡警前面开道,300侍卫前后分布,100骑兵侧翼护卫马车。
随着战事的节节胜利,
李郁出行的规模反而越来越大,越来越谨慎。
车队轻易不驶入府城的小巷子,因房屋密集,街道狭窄,不利于警卫。一般只走那几条宽敞的主干道。
粘杆处的细作无数次痛骂李郁胆怯如鼠,在老巢也搞这么大的排场。
武力刺杀无胜算,青楼刺杀等不到人,纵火无合适选址。
想来想去,唯有下毒和炮击这两样稍有可能。
……
“阿仁,工业是关键。你可得上心。”
“陛下放心,6大品类,43小类,臣都有一一过问,确保没有短板。技工招募、机器推广,臣也祭出了悬赏制度。”
“人才是关键!一定要重视发明,银子和官爵都可以给,让世人看到榜样。”
杜仁点头,突然说道:
“陛下,臣有个想法。”
“讲。”
“朝廷如今笼络了一些高明工匠,可臣担心这些匠官无法融入文官主流,又或者被排挤,被同化污染。”
“你的意思是?”
“臣想单独成立一个科学院。若有不愿跻身文官、笨拙直憨之人可挂官员待遇在院中钻研。或许对彼此都好。”
李郁笑了:
“寡人准了,伱去办吧。”
……
杜仁松了一口气,又想起来一人,说道:
“陛下容禀,有位略有薄名年轻大夫,其人以廉价成药出名,省略了开方抓药煎药的环节。大户人家看不上,但颇受中小户百姓的推崇。”
“哦?此人何名?什么来历?”
“吴敖,籍贯江苏,乃一不知名破落文人吴敬梓之孙。此人诊疗理念特殊,在吴门医派中是个异类。”
“此人性情如何?”
“臣观此人入仕之心炙热。”
“不怕有野心,就怕他没有相匹配的实力。”李郁颇为兴奋,“你安排一下,让他过两日来见寡人。”
“是。”
杜仁还是很懂陛下的。
他早就猜到此人的诊疗理念符合陛下的理念。
……
18世纪,
能吃饱饭就算是幸福人生了。
生了病还能正经抓药看病的,那绝对是殷实之家。
名医只坐堂,轻易不出诊。
走街串巷的江湖郎中都是全科大夫,可以看人,可以看牲畜,还可以看风水。
还兼职写家书,读书信,取名字。
业务十分广泛。
毫不夸张的说,江湖郎中和各路神婆撑起了民间诊疗的大半个天,膏药和香灰就是最好的安慰剂。
李郁想,小小的改变一下现状。
……
太监弄。
因明朝太监在此居住收税而得名。
李郁一眼就看到弄堂头新修的茅厕,门口铺了一层厚厚的煤渣,防止积水无法通过。
左边为男,右边为女。
没一会,司马尚来了。
“拜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杜仁赶紧亮明来意:
“司马尚,陛下来视察你的工作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