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一点就实在是太不正常了! 难道李师道真的没有联合倭国,引入倭兵么,自己真的从一开始就推断错了? 可是问题是,李师道手中去掉水师之外,步卒总共也就三万出头! 区区三万兵马,还是三万已经被阉割过的藩镇军,在如今的乱局中能做什么? 别说藩镇军,就算是武装到牙齿,精锐到令罐头发指的新编禁军,如果只有三万人在如今的大势中也翻不起半点风浪。 就李师道手中这点力量,别说要在天下的乱局中分一杯羹,连抵御长缨军和左武卫组成的东征军都做不到。 李师道根本不会知道,他精心打造的防御体系,在已经专业化、模块化、细分化的长缨军面前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李师道知道陇南武州之战的过程,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概念叫做降维打击,肯定不会迷信所谓的坚城,只可惜,李师道没有看到的场景被太上皇李诵看到了。 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太上皇李诵对郭戎的信任和爱护也不是无缘无故。 李诵原因信任和爱护郭戎的原因说到底只有一个,他认为郭戎可为他和他的帝国带来无穷无尽的胜利。 从龟兹出发历经磨难来到长安,李诵看到了郭戎心中对于大唐的忠诚,使得李诵愿意在关键时刻把命交郭戎; 长安的劝谏,兴庆宫的搏命逆转,李诵看到了郭戎的眼界、干练、战斗的素养、统帅的潜力,使得李诵愿意花费精力、花费金钱,培养郭戎,让长缨军生根发芽; 陇西—泾原一战让李诵看到了长缨军的惊人战力,陇南-武州一战让李诵明白了什么叫做代差,明白了此时此刻的郭戎对大唐的意义,已经不亚于确定了唐军编制和作战模式,奠定了唐军无敌基础的卫国公李靖。 如果说陇西、陇南之前,对于郭戎,李诵多多少少还有一点私人感情的因素,那么武州之战后,不需要个人感情,仅仅从对大唐的意义,李诵对郭戎的信任可谓坚如磐石。 郭戎其实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武州之战没有被宣扬开来,原因很简单。 亲眼看到万炮齐发场景之后,李诵亲自下令将所有与武州之战相关的战报、信函、命令、记录封存在了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中。 除却勤政楼之外有关武州之战的所有记录,被销毁,就连郭戎和长缨军这一战的封赏都被搁置下来。 长缨军的士卒是知道这一战的场面,但是长缨军有严格的军纪,没有长缨军的军士会冒着违反军规的风险拿着东西去吹牛。 以至于,朝堂之上、江湖之远,除却终于太上皇的宰府之外根本就没有人知道武州之战的细节。 到现在为止,朝堂上关于武州之战的记录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元和元年夏,戎引军攻萧关,克之,伐武州,一战而下。 就算李师道不知道什么叫做降维打击,就算李师道自以为青州防线稳如泰山,但是一个事实是无从辩驳的: 依靠坚固的防御体系,三万战斗力并不强的胶东军最多最多也不过自保而已,根本不可能为李师道拿下足够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明明可以凭借兄长的荫蔽,安安稳稳的在胶东当土皇帝,却费尽心机参加反贼联盟; 明明可以凭借富庶的齐国故地富甲天下,却花费心血,耗费大量的钱粮打造防御体系; 明明可以凭借平卢遗泽下来的胶东水师噼波斩浪,扬帆远航,却吃力不讨好的将倭兵从倭国运送到辽东: 做了这么多,却都是为他人嫁衣,他图什么! 郭戎不相信李师道是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也不相信李师道是那种头顶一块布,我最我最富的大善人! 所以,郭戎坚信一点,李师道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有目的的! 抽丝剥茧之下,渐渐的郭戎真的发现了李师道的问题所在。 李师道为什么要在青州打造防线,原因只有一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虽然李师道已经尽可能的低调,尽可能的隐藏自己的反贼的本质,但是他早就做好了被发现了准备。 所以他打造了青州防线,自以为哪怕被发现了逆反的真相,也可以凭借青州一线抵御比如自己率领的东征军的征伐。 也就是说,青州防线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的拖延时间,争取他真正的后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