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穿到古代当名士》


    第(1/3)页

    正月廿六,各地方官员最后一次上廷朝觐。

    这回朝觐后的赐宴,便按考察成绩分档,称职的能到殿上用膳,勉强过关的便只能在廊下、庭中座着。阁老、六部九卿的堂上官们坐在上首,入坐时只要扫一周,便能把满堂官员收入眼底。

    桓侍郎心思沉沉地看了一圈,便在殿角处见着了已退婚的前亲家——宋县令官途上春风得意,在京里吃的也顺口,还比刚来京时胖了些,满面红光,与身边的同僚们有说有笑,意态踌躇,整个人都似年轻了几岁。

    只一见着他,桓侍郎就不免想起自己抛却清贵的御史之职到下乡小县当通判的孙儿,与还养在宫中,却不知何时能成婚的孙女。

    他最看重的一对爱孙前程都受了挫折,这宋家父子倒是一个科场荣耀,一个仕途得意,怎不叫他看得心酸?

    他把目光转回来,不再看殿角那边,耳边却又听见有人议论“宋县令”“宋公子”。

    他年纪渐长,耳力不如从前,一时没分辨出是谁在提宋家父子,连忙转目看过去,却是都察院两位几位御史、给事中正议论着近日新出的一部诸宫调。

    词句也还罢了,比不上《董西厢》,但曲中深情动人之处却胜过别的戏许多。而且其内容是据实事改写,写的是福建一位宋县令在治水时发现地方豪强残害百姓,从此入手清查隐田隐户,最后请了下县巡察的巡按御史黄大人做主,将恶人绳之以法的故事。

    那位巡按福建的监察御史黄大人,可不就是他们熟识的那位黄御史?

    年前御史和给事中们收着福建寄来的书信,里面还附有黄御史记武平县修治溪水的碑文,可见此事从头到尾都有实事,并非唱曲人随口编的!

    几名御史也与有荣焉,并跟两位都御史说:“那曲中的桓通判也是咱们都察院出去的,若不是有咱们院中铁颈官鼎力相助,只怕宋令父子也难对付那些豪强。”

    户部卢侍郎笑道:“前日黄御史不是还递上折子夸了武平县为政有方,原本秋初受的大水,淹了方圆百里土地,连秋粮都坏了,要请朝廷赈济的,结果这下子不仅不用赈济,还能多交来些往年拖欠的税粮。”

    前些日子为了周王成婚的事,户部撑不住给内库拨了上万银子,正愁着今年各地要赈济的、要军费的、要缴匪的银子不知从哪儿出。武平县省下这一笔,虽不算多,比起那只会张手要银子的却是强得多了,值得称赞。

    众人知道桓宋两家原有婚约的,都碍着桓侍郎的面子不当面说宋家,也不提皇家那场婚事。可单只听着宋家人在福建立下大功,被编进曲子里,满京传唱,也足够叫他心中不适了。

    外头传唱得这么广,他那侍郎府上下又不是没有出去听曲儿的,竟没一个人告诉他!

    最叫他伤心的还是他的亲孙子写信回来给别人寄曲词,却连提都不跟他这祖父提一句……是防备他对宋家父子不利么?

    他堂堂四辅,难道不要面皮,真的放下身段与一个小小县令为难吗?桓侍郎按了按气得胀疼的胃脘,默默低头喝了一口温酒。

    这场宴会从头到尾,宋县令也没露出半分要与他家重修旧好的意头,赐宴结束后,便跟着福建省的官员们离开,没回头看过桓侍郎一眼。连宋时也不念旧日教养之恩,只叫家人望门投帖,送些不值钱的土仪,明晃晃地敷衍他们。

    之前的事虽是他也有错,可他已经罚过桓文,桓凌更是自请外调,连前程都赔了,这还不够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