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育儿的两次机会-《婚配与生育》


    第(1/3)页

    第八章    育儿的两次机会

    育儿的第一次机会——0~3岁

    育儿时最重要的“第一次机会”

    幼儿期分“幼儿前期”和“幼儿后期”,前期的0~3岁和后期的3~6岁,身心成长的部分各有不同。

    孩子的0~3岁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母亲也是最不安定的状态,因为初为人母,什么事都还掌握不完全,而且孩子还小,无论时间、身心等各方面都受到束缚。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对待孩子的方法错误的话,孩子就会产生出像第四章中所提到的偏差行为,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而另一方面,孩子的生命力以这个时期逐渐出现的心智活动为核心,如果你能遵循着生命法则尊重他们发展,孩子便可以稳定地长大。

    不仅如此,婴幼儿时期开始慢慢增强的精神能量,是幼儿后期自发性和积极性的原动力。

    所以幼儿前期时能顺应自然法则,正确地掌握孩子内在展现的力量,并且帮助这个力量充分发挥,就可以说是掌握到育儿的第一次美好机会了。

    为什么说它是“第一次的机会”呢?

    有两个理由。

    第一,这个时期正确的应对,将成为孩子未来一生中安定和积极性的基础。

    另一个理由是,如果不幸错失了幼儿前期的机会,那么还有幼儿后另一次的机会。

    这些在后面详述。

    但是不能说因为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就不在乎第一次机会。

    因为确实的利用育儿的第一次机会,你的教养才会有希望。

    可是该怎么去利用呢?

    这可能是新手妈妈的烦恼吧。

    接下来,我要介绍一位有相同烦恼的妈妈,这份报告是叙述她在育儿期间,观察到自己孩子在自然法则导引下而努力、自立的过程,进而全力支持孩子的经过。

    想靠自己的力量生存

    这里所介绍的是一位母亲。

    她是我的学生,我们昵称她“美眉”。

    美眉学过蒙台梭利教育,后来又在蒙台梭利幼儿园服务了8年,结婚后辞职。

    在她当妈妈时,她决定要“忘掉蒙台梭利方法”,因为她想如果以蒙台梭利教育的框框来面对孩子,孩子可能会受到束缚。

    她说,她所做的,只是仔细地去观察孩子心里散发出“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的生命力。

    “我不是一个经验丰富,经济或时间充裕的妈妈,因此我的‘育儿经’也不是优渥的生活观察。

    我不过是个新手妈妈,虽然对我的孩子充满了感谢和爱,但是当孩子一直哭个不停时,我也是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从生产后生活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仅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带孩子的经验。

    对一个不成熟的新手妈妈来说,我女儿小美那股奋发的生命力量,成了我生活中的光。

    初次生孩子、带孩子,对在‘现代妈妈育儿的孤独和神经衰弱的无助中’挣扎的我而言,就是小美那股要活下去的生命力,像光一般引导着我。

    虽然从她爬行、学站,可以知道她在成长,孩子的心中、生命中,也有一股顺应自然极力地想要吸收不断成长的生命力,不断地涌流出来。

    而我能做的,就是观察小美的这股生命力,并且成为她的支柱,这就是我想向老师报告的。”

    但是她的妈妈写这封信给我时,她反复地搬了三次家,小美当时很爱哭,对年轻的妈妈来说,每一天都是很辛苦的。

    当我征求她的同意,将这封信刊载在我的书里时,她对我说:“我不是一个‘优渥的母亲’,那些纪录也并不是好学生的成绩单,记载她学会了什么,或不会什么……今后小美还要累积许多经验,当她成长而遇到挫折时,我希望她能想起,在她很小的时候,曾有一股自己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力,是上帝赐给她的生命力。

    我希望这些纪录在日后能够勾起她的回忆。”

    然后她很谦虚地全权交给我刊载,“如果这份纪录能成为其他妈妈育儿时的参考,那就请老师使用吧!”

    美眉妈妈对孩子的看法;观察孩子“敏感期”和“心智”的方式;对孩子那股生命力所抱持的敬畏和谦虚,以及她帮助孩子活出生命方法和她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说是循着蒙台梭利步伐,再次走过蒙氏的轨迹。

    本来她决定要忘掉蒙台梭利教育的,但当小美4岁时,她环顾四周发现,“唉呀!我所做的,不都是蒙台梭利教育嘛!”

    以下所记载的事项,是美眉给我的信中整理出来的。

    主词是“我”的地方,我做了一些删改及整理,把它改成“妈妈”。

    一岁前

    小美很喜欢“丢”这个动作。

    书桌上、架子上的cd全都被她往地上丢,妈妈每天只有叹气的份儿。

    接下来对“洞”很感兴趣。

    一找到洞,就会去触摸。

    发现自己和妈妈的鼻子和耳朵有洞时,高兴得不得了。

    家里所有有洞的地方都去摸一摸。

    公园里的蚂蚁洞、动物形状的椅子的洞,就像每天的功课一样,都去触摸。

    一岁的春天

    “丢”的动作和“洞”连结。

    开始热衷于从洞丢下东西。

    用手抓东西丢进洞里,抓树叶、树枝和石头从下水道的水沟盖的洞里丢下去,拿树叶和小枝子丢进公园的烟灰缸里,拿绑头发的橡皮筋塞进洗衣篮的空隙里等等。

    令人惊讶的是,连妈妈都没有发现的洞,小美却发现了。

    “才不过一岁的孩子,就对某一个特定的东西这么敏感,并且投注心力。”

    我对于孩子的“内在的呼唤”的确是深受感动。

    所以当她乐在活动之中时,我尽可能不去打扰她,只在一旁守候观察。

    我想这是培养小美集中专注的第一步。

    我为小美做的是“圆形塑胶的物体上面加了柱状的握把,可抓起丢进盒子里”这是小美所喜欢的编号第一号的“工作”。

    爸爸也说:“这么便宜的玩具就让她玩得那么高兴,她只玩这个呢!”

    并且很热心地和小美一起玩这个玩具。

    看到小美那么高兴,妈妈也很高兴,又为她做了以下的东西。

    丢球到木盒里。

    在瓶口盖上布,布口剪一个洞,洞口大小刚好可以让孩子的手穿过去,然后把小沙包丢下去。

    从狭长的瓶口丢进下弹珠。

    木板上挖洞,从洞丢下塑胶的陀螺。

    木棒上套上塑胶的圆圈环。

    (1)从洞丢东西下去→(2)从洞放东西进去→(3)放入大的东西→(4)放入小的东西;东西及洞按大小区分阶段,逐渐增加困难度。

    小美爱极了“从洞丢东西进去”,就算是困难度增加,她也仿佛被“心里的呼吸”牵引着,一直很高兴地反复在做。

    小美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手指的力量,注意力也能集中了。

    她的成长妈妈并没有使上什么力,而是在非常自然的情形下进行的。

    我也做了其他的东西给她(像拉橡皮筋、卸下橡皮筋等东西),但她好像对那些东西不太感兴趣,没有怎么去碰。

    看到这样,我重新确认在小美心里真的有“自己想要做的事”,现在想想,“她选择的,她想做的事”就等于“必须要做的事”也就是“自然给她的习题功课”。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小美会出现一些很有趣的行为。

    那就是把小熊的填充玩具放在娃娃椅上,从洞丢东西的“工作”球是放在钢琴椅子上,唐老鸭的玩偶们则放在各个不同的房子里。

    我稍微把位置移动之后,没过多久就看到那些东西又都回复了原来的位置。

    小美她告诉了我,现在她“对地点的秩序感开始萌芽了”。

    于是我立刻准备了架子,把不玩的玩具都收起来,然后只把小美喜欢的东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设定好。

    小美的头脑里对“整理好的环境”似乎很在意,甚至作梦时说梦话,都会指着架子的方向喃喃自语。

    当然把东西放回原位还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不过她真的很乐于把“东西放回原来的位置上”。

    一岁的夏天

    小美开始察觉“打开”这个动作!

    把已经不用的纸尿裤展开,好不容易折好的衣服又把它摊开。

    我只觉得“唉呀”!可是如果退一步想,小美有兴趣的事、想做的事、必须要做的事都是她“内藏的讯号”,那就不会焦躁生气,看到她的行为也不至于发脾气。

    对于这个时期的小美,妈妈为她做了一个工作,她用“4厘米见方的方形纸,在一面画了图画,然后折了四折,把图画那面折在里面,让她可以打开”。

    小美很灵巧地移动着她的手指把纸打开,“是雪人!”

    “是雨伞!”

    小美好高兴。

    妈妈看到小美每天反复这样做,于是再为她做了同样原理、但稍微复杂一点的“工作”,她用“大张的纸折成8折”。

    因为纸比较大些,手的动作也得变大,于是一张薄薄的纸容易就被拉破了,对她来说似乎有些困难,但小美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打开,享受它的惊喜。

    当小美能够做到“打开”的动作和“同一个地方放同一件东西”时,我为她准备了餐垫。

    打开餐垫,在餐垫上放上爸爸、妈妈、小美的餐具,而且每件餐具都放在固定的位置,这些事成为小美最喜欢帮忙做的事了。

    一岁的秋天

    小美开始知道“撕开”的乐趣。

    不论是贴着好好的胶带,或是邮寄包裹的塑胶宽胶带,她都执意地要把它们给撕下来。

    看到她这么想撕开胶带,于是我为她准备了“贴上彩色塑胶胶带的瓶子”。

    我也注意调节胶带的长度和执握的部分的大小,以分别困难度。

    那时候外婆也为她做了“各类水果,背面缝有魔术沾”的玩具。

    这下子小美可乐了,每天“撕开”的“工作”让她乐此不疲。

    一岁的冬天

    小美发现“相同”的意义!这件事可真不得了!早上一醒过来,她就躺在床上,高高举起自己的手盯着瞧,然后抓起妈妈的手说:“妈妈的手和小美的手一样。”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妈妈的脚和小美的一样”,然后盯着我说:“妈妈的眼睛和我的一样。”

    接着是嘴巴、鼻子、耳朵、肚脐……这样一直对照“一样”下去。

    结束之后,到了吃饭时间,又出现这样的对话:“妈妈的汤匙和小美的一样。”

    准备要去公园时“妈妈的衣服和小美的一样。”

    接着是鞋子、帽子、包包……等一直说下去。

    读图画书时也是这样,她会说:“这个汽球和那个汽球一样”,唱歌时也想在歌本里找到同一首歌;弹钢琴给她听,她也翻乐谱要找到相同的曲子。

    看到小美这样的表现,我知道在小美所看见、所听见的所有事物中,她都用“一样”这个概念去整理。

    所以在和小美的对话,或向她说明事情时,我会注意使用“一样”这个字眼。

    这么一来,她对我所说的大致上都能了解,而且她明白了“一样”这个概念之后,其他大部分的事都很容易一说就懂。

    当我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才第一次明了“一样相同”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小美每天的“一样”发现,对妈妈来说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小美在“工作”上也有了一些转变。

    譬如以前对“洞”感兴趣的时候,只有一股脑的用棒子穿过去所有有洞的东西。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察觉了“一样”的颜色,所以她会把同样的颜色穿进同一个棒子里;为了让她玩插木板洞的玩具,我为她准备了5个陀螺,在收拾时却看到同一个框框里放进了同样颜色的陀螺。

    连在填洞的教具上,她也意识到用“一样”的排列法。

    所以接下来我设计的“工作”是“准备两个一组画有图案的相同木板,然后找出一样的排列”。

    这个玩具大大赢得她的欢心!一天不知重复排列多次,一个人喃喃自语地说:“一样”、“一样”、“一样”!“她真的那么喜欢玩吗?”

    我很讶异,但看到小美那喜悦的眼神,不可思议地连我也觉得发现“一样”是那么快乐的事了!

    紧接着妈妈和小美一起想出了这样的“工作”:“在箱子里放进两个同样的东西,一个拿出来后,伸手进去找出相同的另一个。”

    这个工作她也非常喜爱,她每天都要玩一个半小时。

    在这样反复进行当中,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开始是由我和小美取出同样的东西,彼此对照说“妈妈的和小美的一样”。

    但是渐渐的小美会自己拿出两个同样的东西,然后说“这是妈妈的”,“这是小美的”,再分别放入不同的篮子里。

    从“一样”转变到“区分”了。

    “相同”和“区分”这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是我想都没想过的事。

    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一切都没有人教,而是孩子自己学来的,自然的引导力量令我再一次的体认到它的伟大。

    日常生活中的游戏玩法也改变了。

    小美会把同种类的靠垫并排,在上面放上填充娃娃,或把同样的晒衣夹和同样的球分门别类。

    另外,她还会把自己做的小娃娃并排好,然后在小娃娃前把相同的玩具分开放好;又或是在两张同样的椅子上,分别放上同种类的东西,从“一样”到“区分”,小美乐在其中,小美心中的快乐发现和创意,也感染给我。

    我感觉如果是我要她做的,在达成目的之前的过程总是乏善可陈,但是如果他遇到自己心里“真的想要做”的事,即使不过一岁大的小孩,也能在那样的过程中努力、发现。

    而那种喜悦就在她跃起、咯咯的笑声中,转变为成长,这些都是小美叫我看见的。

    真希望大人不要任意地用自己的主张急急地为学习下结论,去仔细观察孩子,和他一起感动,和他一起往前走。

    满两岁前

    小美察觉“大、小”的概念了。

    当你看到小美的表现,就会认为用“察觉”这个字眼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因为从某一天起突然间所有的事物好像对准了小美的兴趣天线,令她兴奋起来。

    那是一种融合了惊奇、发现和快乐的气氛的感觉,孩子闪烁的目光是大人按自己想法制作出来的教材,以及一些填压式教法所看不见的,这就是“敏感期”。

    正如毛毛虫对光特别敏感,是为了朝着光爬到树梢,去吃嫩叶。

    同样的,上帝赋予孩子这个时期独有的敏感期,也是为了让孩子得以成长。

    每当我感受到这一点,就不禁在每天忙碌的育儿生活中充满感情。

    小美很快乐地吸收着“大、小”的概念。

    “妈妈的手好——大哟(声音变大),小美的手手好——小哟!(声音变小)”

    “妈妈的脚好——大啊!(声音变大),小美的好——小啊!(声音变小)”

    最后,连大便她也一边欣赏一边说:“好大的便便,好小的便便!”

    另外吃东西的时候,“这个蛋好大,小美的嘴巴要张大大的,啊——晦!”

    ,“这个蛋好小,小美的嘴巴小小的,啊——呣!”

    她会配合着食物的大小来决定嘴巴张开的程度。

    “妈妈好大,所以盘子也好大,小美好小,盘子小小的!”

    她了解到人和盘子的大小也都一致。

    当在读图画书时,“比较”出现了。

    “这个汽球好大,这边的好小!”

    她的视点开始转变了。

    以前她会说:“这个星星和那个星星,一——样!”

    但现在因为绘图远近法的表达,所以就有了大小之分。

    歌曲方面她也喜欢和大小有关的歌,如“在那大大的栗树下”,“大鼓咚咚小鼓咚咚”,而且会随着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的程度,转换声音的大小和动作的夸张程度。

    我为这个时期的小美,在她的工作架上准备了大大小小的球和立方体。

    她把大的立方体集合在一起,或把小的立方体集合在一起,或放在手心里比一比,自己去体会大小的不同。

    另外小美也很喜欢俄罗斯人偶。

    由于大人偶里面放了小人偶,小的人偶里面还有更小的,所以她的表情总是随着不断变化的人偶笑逐颜开,令在一旁看的我也感染了她的喜悦。

    在她开始体验大小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喜欢“挂”的动作。

    就像在门钩上挂上衣架,而且衣架上挂上许多东西,在镜台抽屉的握把挂上橡皮圈,项链挂在椅子上等“挂”的动作充斥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立刻预备了帽子的挂钩、背包及毛巾的挂钩钉在房间里,每天要出去公园玩(从挂钩上拿下背包、拿下帽子)和玩回来之后(背包和帽子挂在钩子上,毛巾挂在挂钩上)该做的动作,她都可以自己一个人做到了。

    小美就这样渐渐学会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这是一段愉快的成长,而我也发现,小美在这段期间,尤其在爬公园的攀登架时,总是会用手去转动螺丝帽。

    所以我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她的手很想用手腕到处动动的样子。

    譬如转动音乐钟、扭开水龙头,不过因为还不知道如何转动,所以总在中途就放弃了。

    于是我用收集来的瓶子,为她做了一个“瓶盖开闭”的“工作”。

    虽然只是瓶盖的开关这样单纯的活动,就能令想要做手腕运动的她雀跃不已。

    慢慢地她知道只要往同一个方向转动,就可以“打开”或“关上”。

    而像音乐钟及水龙头,在她一番地辛苦努力之下,终于可以自己来了。

    到后来饭桌上的果酱罐、海苔酱罐,她也都会帮我打开。

    就这样,小美又学会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

    我盼望每一件事她都能渐渐“自己来”,走向“自立”的第一步。

    小美开始喜欢活动手指的动作,在“工作”方面也愈来愈富于多样化及变化。

    像是贴贴纸、扣纽扣、打开纽扣、在挂钩上挂东西、把挂钩串起来、用剪刀剪、用夹子夹、用晒衣夹夹起许多东西玩“太阳公公大拜拜”、用线来串东西等,只要和动手指有关的事,她都乐在其中。

    这些经验也活用在她的日常生活之中。

    像穿衣服时自己扣扣子、自己拉开拉链、自己拉上棉被套的拉链,自己拿剪刀剪开点心的袋子;花买回来时,剪下花自己插上,书本破了自己找胶带把它贴好,等等。

    以前做什么事都要叫妈妈,现在变成“我自己会!”

    可以感觉小美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很快乐自在的样子。

    如果随意去帮她,她反而会生气而且还会哭呢!

    从小美的生活中,妈妈不知不觉间学会了应对之道!

    一、仔细观察小美感兴趣的事物、喜欢做的活动。

    二、把那些事物、动作教具化,并以“工作”的方式来实践。

    三、透过这样的帮助,小美日常生活的幅度逐渐扩展开来。

    接下来的小美特别对“大小”和“颜色”感兴趣。

    以前只是“大小”而已,现在已发觉“从大到小”、“有阶段”的分别。

    因为妈妈怀孕了,她就分“第一大是爸爸”、“第二大是妈妈”、“第三大是小美”,妈妈肚里小贝比是“最小的”,身边周围的事物都以大小等级去区分。

    看到树叶、石头和花时,她会停下来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小美,这是小贝比。”

    很喜欢去探索有“四个阶段”差异的东西。

    透过“粉红塔”这个教具(注:粉红塔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感觉教具之一,由粉红色三边各为10到1厘米的十个立方体所构成,把它堆高起来时,看起来像一个塔,所以称作粉红塔。

    )配合着小美的成长,外婆亲手帮她作了一具粉红塔,她的“大小渐次性”有了整理归纳的机会。

    到目前为止,小美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大小”及“渐次性”的教具,她也很喜爱那些东西,只是教具本身的目的,并没有很明确地传达给小美。

    例如有一组“10个由大到小的色彩茶杯”,一眼看去好像满讨好的,但是因为上面有彩色的图案,玩到一半,孩子对那些图案的兴趣会分散她的注意力。

    为了要让孩子理解大到小的渐次性,那些彩色的图案好象多余的、是阻碍的。

    也就是说孩子在玩味“大→小”时,却突然冒出“这是蓝色”、“那是狗狗”。

    我发现它会影响孩子对“大→小”注意力的集中。

    蒙台梭利的教具果然很了不起!以前含糊不清的“大小差异”概念,孩子现在一次就懂了。

    小美自从接触粉红塔之后,很清楚地掌握了“大小”的概念,也能够做归纳整理了。

    接下来是对“颜色”的敏感表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