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意外-《五代河山风月》
第(1/3)页
新的水军大营安置在城外汴水河畔,三司动作麻利,很快就把物资落实下来,发放到军中,这点不得不说周国的上层中是很有些能做事的人,魏仁浦、李谷、王溥、王朴等人在,多数事情都不会拖沓,这也是大周对周边国家的一个优势。
像南唐,且不说他们的抵抗一致如何,李谷都把寿州围困快三个月,救援大军才姗姗来迟,结果后周第二波增援都到了,对上就打了个大败仗。
如果他们组织能力强一点,动作快一点,寿州腊月被围,一个月能集结大军救援,那李谷早被迫退回淮北,正阳的浮桥毁了,到时周军后续大军渡河,就要强渡淮河了,。
可南唐朝廷慢慢吞吞硬是等了三个月才集结起大军北上,结果在正阳一头撞上史从云、李重进、史彦超的增援大军。
郭荣要打南唐,伐蜀大军未还,李谷的大军就已经枕戈待旦,随时可以出发,足见两国在执行力上的差距。
经历了前线的战斗,虽然接连胜仗,但史从云越发觉得南唐是一个国力足以和大周抗衡的大国,因为他们源源不断往战场上投入的兵力、人力、物力已经远远超过他的预期。
......
汴水就是当初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连接淮河与黄河,从汴梁出发可以直到泗州。
唐朝末年之后,天下分崩离析,南方长期格局,以至于这条河停用许久,直到去年,官家起了要攻南唐的心,才开始征募大量民夫,疏通河道,拓宽河床。
不过在史从云看来,官家一开始也没有用汴水行军的意思,主要是想作为重要的后勤运输通道,以保证对南唐的作战。
史从云的水军就驻扎在汴水大梁段河畔,造船的船厂在上游,由三司和工部负责。
军港里到处是林立的旗帜,水寨外网有大圈搭建在签水中的桥,再外围还立着木桩,防止外人闯入进来。
大量的人员在渡口往返来回,多数是船夫和纤夫。
大军的营帐更靠近北面些,在一处小山坡下的平地上,这样一天中有一般时间可以避开日头。
史从云看过那些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
一种是只能载十几人左右的小舟,主要用于平时水寨中的巡逻,大船之间的往返,也有外号叫赤马舟。
司超告诉他,如果水战中战斗不利,大船是很难来得及逃的,因为行动迟缓,让它们改变航向很困难,这时候就要靠这些小船逃生了。
史从云牢牢记住,他盼着这作用自己永远用不上,不过世事无常,谁说得准呢。
接下来就是普通的船只,这类船只多用于运输物资,大军的粮草辎重都靠它们在后面运输,不同于其它船只,这种船不少都是征用商船民船,大小样式都比较不统一,多由辅兵接手。
然后就是楼船,楼船属于大军中军大船,有四层甲板那么高,标准可以搭载四百多人,当然这其中包括船夫,能搭载的作战人员大约三百。
在河里看起来简直就是巨无霸,成舰或者楼船,数量不多。
不过史从云并不震惊,因为他自己亲自换算过,这玩意的满载排水量大约五百吨上下,在这个时代已经算非常先进的水平,不过后世的轮船、航母之类的,动不动就是以万吨计数,早见怪不怪。
大梁的工匠水平确实高,他去船上走过,这样的大家伙主体结构主要是木材,不解体能抗住风浪也需要相当高的水平了。
这些船也是方底设计的,因为主要在内河航行,这样更稳定,不过这种结构就不适合海上的大风大浪。
大概是中国的内陆土地就已经太广袤,能全部征服的寥寥无几,以至于统治者们都对海上没那么感兴趣,造船工艺虽然精湛,多数时候确是为内河航行,内海航行而制造的。
要他说,以后要打幽州,直接水陆并进,把舰队从海上沿着渤海湾开到天津,开到北京(幽州)去岂不快哉?
当然,他也只是脑子里yy一下,那些事情远着呢,眼下南唐还没搞定,南唐、北汉、蜀国、吴越、南汉、大理等割据政权尚在,随后都可能捅菊花,就别想什么契丹了。
最后一种就是船队中最常见,也是数量最多的战船,长度他目测在二十米上下,能搭载一百到两百名不等的士兵,主要开着甲程度。
这种船船头有撞角,可以直接和对方的船撞击,也会靠近的用远程武器和近战武器攻击。
更多的是远程攻击,除去士兵的弓弩,船两侧还有大型的床子弩。
弩威力没投石机大,不过精度可靠谱太多了。
第(1/3)页